2025年4月23日至26日,我院郭培清教授团队受邀赴上海参加“第十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和“深化北冰洋公海国际合作学术研讨会”。期间,团队师生通过主题报告、学术研讨与国际对话,深度参与北极治理等议题,积极展现学术影响力,发出北极研究的“海大声音”。
会议一:“第十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
4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届研讨会以“中国-北欧合作促进北极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来自美国、挪威、芬兰、冰岛等国家的学者与驻华外交官,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单位与科研院所的领导与极地问题研究学者齐聚一堂。通过专题演讲与议题讨论等形式,就北极热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
“第十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合影
各方学者在本次会议上围绕四个主要议题展开深度研讨——能源转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北冰洋、北极国际合作和北极航运的环境问题,深化了在北极治理与学术研究领域的共识,推动北极地区的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发展。4月24日,我院郭培清教授作了题为《大变革时代下的北欧安全》的报告,从地缘政治和全球治理视角,深入分析了北欧安全格局的演变与中国的角色,引发了广泛讨论。在会议交流环节,董利民副教授就北极国际合作提出问题,进一步引起与会学者的深入交流与思考。
郭培清教授在“第十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作报告
董利民副教授在“第十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发言
会议二:“深化北冰洋公海国际合作学术研讨会”
4月24日至26日,由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极地与海洋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深化北冰洋公海国际合作学术研讨会”接续在上海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丹麦、挪威、德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等国家的学者围绕北冰洋公海国际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各国学者围绕本次会议的三个议题——北极航运、北冰洋深海采矿、《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深化北冰洋公海国际合作学术研讨会”合影
4月26日,郭培清教授以《北冰洋公海渔业管理制度发展回顾》为题作报告,梳理了北冰洋公海渔业治理机制的发展脉络和制度框架,引发了与会专家和学者的热烈讨论。在交流环节,董利民副教授就北极治理机制发言并提出相关问题,参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
郭培清教授在“深化北冰洋公海国际合作学术研讨会”作报告
团队学术交流活动
(一)第十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上,郭培清教授、董利民副教授和张佳佳老师带领14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与挪威南森研究所(The Fridtjof Nansen Institute)的Arild Moe教授、Geir Hønneland教授、Iselin Stensdal高级研究员,以及Erdem Lamazhapov博士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并就未来研究合作交换了意见。本次研讨会既加深了团队与北欧学术界在北极研究领域的互信与合作,也为团队成员拓展国际视野、推动高质量科研提供了宝贵契机。
团队成员与挪威南森研究所学者交流
(二)深化北冰洋公海国际合作学术研讨会
在深化北冰洋公海国际合作学术研讨会上,团队师生与美国代表团成员David Benton、Henry P. Huntington、Scott Highleyman以及北极地区原住民代表Vernae Angnaboogok和Samantha Wade等进行互动交流。团队同学们自信大方的交流姿态、扎实的研究功底,赢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David Benton鼓励团队学生:“年轻一代要与时俱进,用新眼光进行学术研究,展现中国极地研究的活力与潜力。青年的创新思维将为传统议题注入新视角。”此次交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学术训练平台,更为团队后续推进中美学术研究合作搭建了沟通桥梁。
团队成员与美国学者互动
此次上海之行,团队师生以扎实的学术积累、开放的姿态与国际视野,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赞誉。我院极地与海洋政治研究团队通过高水平的学术对话,不仅展现了团队在北极科学、政策与治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前沿思考,也进一步融入了全球极地研究网络。团队将继续聚焦北极前沿与核心议题,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提升研究水平。
(供稿人:中国海洋大学极地与海洋政治研究中心董利民纪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