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活动风采
就业工作
活动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工作  活动风采

十校学子齐聚海大,赏“樱海”,论“极海” ——中国海洋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生论坛”(2021)成功召开

发布者:陈琛 发布时间:2021-04-12 浏览次数:2052

2021410-11日,中国海洋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生论坛”(2021)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的支持下,由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海洋与大气学院联合举办。论坛得到了学校和学院领导们的大力支持,中国海洋大学李巍然副校长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王琪院长代表学院致辞,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刘海波主任出席论坛。

  


李巍然副校长首先对前来参会的各校学子表示热烈欢迎,并代表学校向同学们介绍中国海洋大学极地与海洋学术团队,指出团队多年来深耕南北极事务研究,为国家极地事业的发展积极贡献智慧力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后寄语各位同学能够在海大的学术交流中踊跃发言,留下难忘的学术经历。王琪院长代表学院向同学们介绍了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以生动的语言为学生们描述了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年轻却又成熟”的学术风貌,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本届论坛认识海大,爱上海大,最终加入海大。

  


论坛共吸引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辽宁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湘潭大学、海南大学等多家国内名校优秀学子前来参加。由法学院党委书记刘惠荣、法学院副院长董跃、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孙凯、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金永明、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郭培清、南开大学法学院白佳玉以及海洋与大气学院余静等博士生导师组成的专家学术委员会,对参加论坛的学生文章给予专业点评,并与参会同学进行了积极互动。

  

刘惠荣教授、金永明教授作点评


本届论坛共分为“南极法律议题”、“南海法律议题”、“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权益议题”、“北极航道法律议题”、“国际行为体北极参与议题”五大板块。首个板块在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金永明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序幕,来自武汉大学的邓海婷同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郭洋同学和安徽财经大学的王晨赟同学分别就南极外大陆架、公海保护区和国家管辖范围外区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法律问题进行阐释分析。法学院党委书记刘惠荣教授以专业的国际法角度对上述文章给予点评,并提出经典三问:是否一定需要统一的国际法规制?是否一定需要统一的公海保护区国际法规制?是否一定需要强制性?引发全场师生深刻思考中国应如何在国际法律规制中界定好自身权益主张。刘惠荣教授、金永明教授、董跃教授皆从文章写作角度指出,研究生写作需注意研究深度和创新意识。点评专业深刻,现场互动热烈。


邓海婷同学、郭洋同学、王晨赟同学作报告


在“南海法律议题”板块下,来自安徽财经大学的刘诗琦同学和海南大学江婷烨同学分别聚焦南海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南海区域海洋能力建设议题,就南海国际体系和合作能力建设大胆提议,认真求证。此外,来自山东大学的孟晓宇同学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下探寻中国海洋秩序观的构建,从宏观角度阐述中国“海洋秩序观”构建的理论框架。随后,金永明教授从学术研究习惯角度给出专业点评,指出学生在撰写文章时,要养成严谨的学术习惯,在任何学术议题研究之前,要界定研究议题概念和内涵,给出细致可证的建议。海洋与大气学院博士生导师余静建议同学们要保持对研究议题的常态化关注,及时跟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


刘诗琦同学、江婷烨同学、孟晓宇同学作报告


在“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权益议题”板块,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支璇同学、上海海事大学的栾宇同学和湘潭大学的朱丹亚同学分别从斯匹茨卑尔根群岛渔业保护区的条约基础、北极航线的运输利用、中俄能源合作的法律制度角度探讨中国的北极权益。法学院副院长董跃教授在点评中提醒各位同学,谨记在宏观国家利益角度看待中国的海外权益拓展,注意海外权益主张与中国核心海洋权益立场主张的协调问题,此外,在提出法律建议时要重视政治因素的关键地位,防止脱离实际。


朱丹娅同学、栾宇同学、支璇同学作报告



在“北极航道法律议题”板块,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钱坤朋同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高飞同学和武汉大学的赵轩同学在海洋法视角下分别探析北极航线中维利基茨基海峡的通行制度、东北航道的航行自由争端以及日本“特定海域”海峡的法律争议,并对中国的对应之策给出建议。南开大学法学院白佳玉教授对同学围绕公法与私法的对比性思考给予肯定,赞赏同学们的分析具有辩证性和全局性的优点。北极航道的法律议题再次引发全场师生的研究兴趣,诸位专家一一细致回应在场同学们的提问。


钱坤朋同学、高飞同学、赵轩同学作报告


董跃教授、余静教授、白佳玉教授作点评



在“国际行为体北极参与议题”板块,来自武汉大学的博士生闫鑫淇创新性地从信息权力视角分析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行动策略,通过搜集整理六个北极原住民组织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进行数据筛选与计算得出六个北极原住民组织的信息生产力、信息获取力和信息控制力,最终综合形成北极原住民组织的信息权力。随后,闫鑫淇同学还通过原住民组织的具体实践验证了国际非政府组织信息权力与行动策略选择间所存在的内在与外在两条逻辑联系,形成了完整的逻辑链条,其创新学术思维和卓越学术能力得到在场专家的一致认可和赞赏。


一等奖获得者武汉大学博士生闫鑫淇同学在作报告



在“国际行为体北极参与议题”板块,还有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李凌志博士和安徽财经大学的王议斌同学联合讲述挪威原住民参与北极开发的困境、原因和出路;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唐鹏玮同学利用“安全共同体”理论,探讨北欧防务合作的特点和走向;来自山东大学法学院的娄世超同学以北极渔业养护开发的国际组织发展现状和缺陷为基础对中国参与北极渔业资源养护开发提出建议;来自辽宁大学的杜晓杰同学分析韩国北极航道开发的决策动机、推进路径与制约因素。国际事务公共管理学院郭培清教授、孙凯教授依次对上述同学的研究给予专业点评,两位教授均建议同学们在文章写作中,要重视题目的选取,保持与文章内容的一致。郭培清教授指出同学们在问题研究初始就要重视对根本概念的厘清,应围绕研究基本事实,保持对研究内容更新的及时关注。孙凯教授提醒同学们在国际政治文章结构的组织中,注意各项驱动因素的位阶,重视富有逻辑性的学术思维培养。


王议斌同学、李凌志同学、唐鹏玮同学作报告


娄世超同学、杜晓杰同学作报告


郭培清教授、孙凯教授作点评


经过专家学术委员会对全体参会同学学术文章的综合评判,一致决定授予武汉大学博士生闫鑫淇同学荣获中国海洋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生论坛”(2021)一等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飞同学、武汉大学赵轩同学荣获中国海洋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生论坛”(2021)二等奖;武汉大学邓海婷同学、上海海事大学大学栾宇同学、中国海洋大学唐鹏玮同学荣获中国海洋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生论坛”(2021)三等奖;辽宁大学杜晓杰等同学荣获中国海洋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生论坛”(2021)优秀奖。



法学院党委书记刘惠荣教授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发证书


法学院副院长董跃、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孙凯为二等奖获得者颁发证书


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金永明、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白佳玉、海洋与大气学院博士生导师余静为三等奖获得者颁发证书


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郭培清为优秀奖获得者颁发证书


最后,本届论坛在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金永明教授的主持下,由法学院党委书记刘惠荣教授致闭幕辞。金永明教授总结了本届论坛召开的重要意义,向各位同学们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的涉海和极地学科办学特色,作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金教授鼓励在场的优秀学子踊跃向《学报》投稿,共同促进海大的海洋和极地学科建设越来越好。刘书记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学术团队近二十年来的学术道路发展,由最开始的几位学科带头人倡议发起,逐步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几十余人的“学术大家庭”,在发展历练中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投身祖国极地研究事业,在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昂扬的学术精神,致力于为国家的极地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刘书记深情嘱托各位学子要努力完善自身学术能力,培养务实的研究精神,未来走向更长远、更宽阔的舞台。

  

中国海洋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生论坛是我校研究生教育中创立的一个品牌,旨在从全国各高校中遴选优秀硕士生服务于博士生招生,吸引优秀博士生投身我校教育事业。论坛同时兼具扩大我校极地和海洋研究的学术影响,增进该领域国内学术交流的功能。论坛征稿启事发布后得到了兄弟高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们的热情关注,报名踊跃,提交论文质量很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极地和海洋领域的研究水平。论坛搭建了极地和海洋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扩大了中国海洋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的“朋友圈”,对发展我校极地与海洋研究领域的储备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杨楠、宋晗、闫和、冯元撰文,厉召卿供图)


友情链接   教务处  |   研究生院  |   文科处  |   人事处  |   国际交流处  |   财务处

学院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
邮政编码:266100
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公众号

学院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
邮政编码:266100
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