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校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部署,学院研究生教学工作遵循研究生院 “防疫优先、线上教学、保证进度、保障质量”的原则,按照研究生院相关工作要求,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作出迅速反应,实现了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方式的即时切换、无缝衔接。据统计,线上教学一周以来,全院24门次研究生课程均采用腾讯会议作为线上教学主平台,无学生缺课情况。在紧张的上课之余,老师们对线上教学经验进行了及时的总结,现共享六位老师5门课程的在线教学心得体会,相信这些“他山之石”可以为老师们提高研究生线上教学质量、增强导学思政针对性带来启发和帮助。
陈琛老师:增加课程互动,提高学生兴趣
——《公共安全与风险治理专题》线上教学经验分享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研究生课程转为了线上模式。这对第一次讲授研究生课程的新老师而言,无疑让授课的难度再次“升级”。作为这种情景中的一员,在此分享一下《公共安全与风险治理专题》这门研究生课的线上教学初步感受,供同行们批评指正。
线上教学的一个难点是对学生听课状态的把握。由于无法通过当面的眼神、语言交流获取及时反馈,当学生出现走神、犯困等状态时,教师难以做出灵活的应对。因此,可尝试对原有的线下教学方案进行适度调整,以适应线上教学的特点。
第一,增加提问和互动,及时把握学生状态。简单的课前点名和单纯的讲授,无法对学生的听讲状态进行动态把控。因此,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提问和互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也可以凭借教师自身的良好情绪对学生进行激励。
在对国外风险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介绍的过程中,与学生针对重点词汇、语法、含义进行讨论(在课件中特别标注),如在讲解likelihood和severity的时候,通过讨论交通事故中的轻微刮擦和严重撞击进行区分;在讲解positive和negative的时候,通过举例古代火山崇拜、西班牙奔牛节等习俗进行理解。通过提问和互动,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保持较好的听课状态。
第二,增加案例分析,提高课程吸引力。案例分析往往比理论讲授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更加易于理解。因此,在线上授课中,可在理论讲授中穿插加入案例分析,或将原计划中的案例分析进行前移,保障课堂吸引力。理论部分可留为作业让学生进行课下自学。
在课程中向学生介绍了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国际风险治理中心,通过对中心的研究方向、研究案例、研究重点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动态。如通过案例分析台风在不同季节对北部、南部、沿海、内陆等不同地区的不同影响,帮助学生理解风险在时间和地域的分布,以新鲜的知识和案例提高课程的吸引力。
第三,增加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坐在宿舍面对电脑屏幕,学生难免会出现精力分散、心情低落等状态。因此,在课程中增加讨论环节,让学生们进行线上互动,既能引导学生保持头脑运转和精力集中,又能满足隔离在不同宿舍的学生的同辈社交需求。
在对国际风险治理中心专家团的介绍中,引导学生对其中学者的国别、学科背景、工作经历、研究方向等进行梳理和思考。如在讲解国际风险治理机构年度报告时,抛出了“为什么该团队关注的风险种类如此多样化?”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在之后的团队介绍中,与学生共同讨论了团队专家丰富的学科背景,包括计算机、工程、物理学、政治学等,从而对前述的问题进行了回应,以此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鉴别和思考能力。
线上教学对于大部分老师而言都是新鲜事物,对于年轻老师而言更是一次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对教学方案进行灵活且有针对性的动态调整中,老师们收获的或许不仅仅是更好的课程效果,也有对教学方式、学生心理的更深刻的了解。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也能够把握到学生在隔离期间的心理状态,从而协助研究生院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心理疏导。
陈琛,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青年重点课题,发表SSCI文章4篇。
王雪老师:一名“青椒”的线上教学初体验
作为2021年秋季入职的新任老师,本学期是我第一次承担研究生课程,课程名称为《公共安全与风险治理研究》,授课对象为2021级政治学和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的8名研究生。自上课以来,我慢慢体会到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存在着明显差异,所以在平常会经常与学生沟通他们对课程的要求,并积极回应同学们的学习诉求。上周,由于疫情防控原因,教学工作转至线上,也让我有了一次难得的线上教学经历和体验。
课前准备:课程内容巧设计,教学资源早分享
第一,调整课程内容设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课程内容的精心准备是取得线上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经过与研究生的多次交流,我发现与本科生相比,已经具备专业素养的研究生更为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而只有回应这种学习诉求才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这节课的内容设计上,除了课程基本知识之外,还适当引介了代表性学者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脉络的梳理,并以此向同学们展示一项好的研究应该是怎样的,以及应该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和学术研究,进而帮助研究生切实提升自身学术研究能力。
第二,利用课程微信群和研究生BB平台,及时做好教学资源的分享。在BB平台上提前发布课程公告、教学大纲、学习任务、学习资料和教学课件,使同学们提前了解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并通过课程微信群及时通知相关课程信息,加强与学生的课外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
课中讲授:专业与思政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
第一,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注重导学思政融合。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在思想上更为成熟,对现实问题和现象也已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特思考和认知,在这个阶段教师对其专业志趣、价值体系、理想信念的引导和培养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近期世界局势变幻,疫情骤然加剧,无疑会对研究生的思想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在本次线上教学过程中尤为注重思政内容的融入。在讲授“风险管理的目标”时,从“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角度来阐释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价值原则,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外抗疫政策的差异;借助“已知风险和未知风险的不同应对”的专业知识来论证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升学生对当前疫情防控政策的支持和拥护;从“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出发分析疫情危机状态向社会安全状态转化的必然性,引导学生从积极正向角度认识本次疫情的发生与政府的疫情防控实践,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疫情防控的客观复杂性,以坚定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穿插案例教学和思考提问,鼓励学生积极互动。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全方位学术能力的训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再加上公共安全管理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更具实践性、应用性、时代性的显学,因此在本次线上授课过程中非常重视实际案例的引入以及与学生的讨论互动。本次疫情作为典型的风险事件,成为本节课讲授“风险管理”知识点的主要案例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相关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化学生对疫情防控政策的全面科学认识。此外,线上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恰当的思考讨论题目可以使网络另一端的学生很好地参与融入进来,这次令我十分惊喜的是,多位同学能够主动参与到问题讨论中,且熟练运用前面学过的课程知识对思考问题进行多角度剖析,这种积极反馈让我倍感欣慰。
课间/课后交流:多一倍关心,给十分关怀
自转至线上教学以来,学校和学院各位领导就尤为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状态,多次嘱咐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学生。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心智更为成熟,因此我个人不太担心研究生同学的心理问题,但由于疫情防控措施难免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生活上的不便,而研究生的科研任务和科研压力又比较繁重,因此我更为关心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利用课间十分钟和课后时间,我询问了同学们目前吃饭、购物、学习和运动的状态,了解到同学们在校园网使用、超市购物、图书馆借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便,对此,前来听课的研究生院老师及时为同学提供了校园网卡顿的反映渠道和解决方式,之后我也将为需要的同学提供一些电子书资源。此外,我还分享了自己读博期间长达九个月的疫情居家经历,鼓励同学们利用好这段“与世隔绝”的封控期,及时调整情绪心态,培养良好作息习惯,制定合理学习规划,加强身体锻炼,潜心学术研究,静待春暖花开。
总结与反思:由于第一次线上授课经验不足,尽管课前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出现了一些明显问题。第一,教学进度延滞。由于担心线上教学效果不佳,具体讲授某些知识点时过细,导致未如期讲完计划中的课程内容,今后课程内容设计需详略得当,严格做好时间把控。第二,线上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尽管参加了学院的相关培训,但对BB平台、CLASSIN等教学工具的使用还不太熟悉,今后应加强练习,多多尝试不同的教学平台和教学辅助工具。第三,错过下课时间。上课时由于过于投入,未及时注意下课时间,导致延迟五分钟下课休息,之后应提前设定闹钟或请同学提醒,严格遵守教学时间安排。第四,灵活应对不足。线上上课难免出现突发情况,本次课程中就有同学因网络状况而出现卡顿掉线情况,在今后的授课中应当做好此类事件的应急预案,及时灵活处理,避免影响学生听课质量和整体教学进度。
王雪,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讲师,参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发表CSSCI文章2篇。
陈霞老师、王宇环老师:《西方政治思想专题》线上授课实践与体会
一、授课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西方政治思想专题
(二)授课平台:BB+腾讯
(三)授课对象:2021级政治学研究生+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
二、授课过程实践与体会:强化过程性管理
充分利用BB平台的多元化功能,强化授课的过程性管理。
(一)课前:建立较为全面的课程内容模块
(1)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公告、教师信息、课程大纲。
(2)课程单元知识:学习任务单、课程教案、延伸阅读。
(3)课程学习资源:优质慕课资源链接、电子资料。
(二)课中:实行腾讯视频会议在线签到,纳入平时考核成绩
(1)每次课程都要进行腾讯视频会议在线签到。
(2)设置课代表1名,辅助进行考勤工作。
(三)课后:提供较为多元的交流讨论渠道
(1)以单元知识为主题,建立BB平台专题讨论板
(2)以知识单位为模块,提供学习任务单
(3)设置课程微信群,实现即时性讨论
(4)针对知识难点通过直播集中答疑
三、授课理念实践与体会:探索多元互动式教学
(一)线上授课师生之间的启发式互动
《西方政治思想专题》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学习西方传统思想家思想;二是学习当代西方主要政治思潮。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于研一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而线上直播授课增加了学习吸收知识的难度。在线上授课时任课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恰当的问题进行启发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
《西方政治思想专题》的线上授课主要采用“启发式互动”。在课程直播的过程中设置具有研究性和思考性的专业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并参与讨论,从而实现从“启发式”向“研讨式”的转变。
(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西方政治思想专题》课程通过BB平台提供充分多元的学习资料,并设置学习任务单,帮助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延伸学生学习空间,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西方政治思想专题》课程该环节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精选《西方政治思想专题》经典文本电子版并上传BB平台。每位研究生针对经典文本选择核心研究议题形成规范的学术性论文。为激发学习积极性,作业完成质量较高学生进行主题发言,并纳入课程加分项。二是提供国家精品慕课《西方政治思想史》学习资源。在BB平台设置学习资源链接网址,方便学生随时点击进入学习。通过多元学习资源的提供,希望学生可以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并与同学、老师、专家进行互动,从而满足每个研究生个性化和自主性的学习需求。
(三)任课老师之间的研讨式互动
《西方政治思想专题》由两位任课老师合作完成,两位老师如何互动整合教学资源,从而发挥合力作用在此项课程中也非常重要。
《西方政治思想专题》课程该环节“以教师交流合作为主,进行研讨式互动”。具体的实践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任课老师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案例遴选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讨和合作,形成相对统一的《西方政治思想专题》知识传授模块和教学设计。二是任课老师就教学方法进行研讨,凝练共性的优秀教学方法,提升《西方政治思想专题》课程整体教学水平。
陈霞,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6项,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项,指导学生获省级挑战杯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连续两年获得省级大中专学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获中国海洋大学2021年度课程教学优秀奖。
王宇环,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3项,青岛统一战线智库项目1项,发表CSSCI文章数篇。
张一老师:信息、信任、信心——积极开展导学思政的心得体会
平凡的导学关系与不平凡的战役时刻需要同频共振,作为硕士研究生阶段最基础的社会关系,需要找寻云端相会的优势与坚持全方位育人的二者相融,在小小的线上组会中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是信息:学术科研的精准交流
“到哪个山头唱哪支歌”,学业指导不能放松,既是工作本业又是居家工作规范。能否引导学生突破居“寝”与线上学习的挑战,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线上交流期间,学习方式与空间的单一,正好可着重树立“板凳冷作”的学术价值观。恰逢研二学生准备“开题报告”,通过研三学生“经验说”、研二学生“准备写”、研一学生“认真听”的传承关联,重温与精深了“科研选题与写作”的核心内容,也为研一同学的学习计划给予了启发,并趁热打铁将学系老师推荐的15本经典著作电子版推送给学生,充实了居“寝”期间的精神食粮。
微信群的推送与通知
二是信任:日常生活的快乐互动
“一日为师,终身为哥”,家庭式的情感交流,是降低焦虑的重要基础。用“同理心”与学生交流生活之琐事,学生才会敞开心扉。线上交流期间,研三学生喜获奖学金,由衷开心表达祝福之余,与研一、研二进行了“如何才能获得奖学金与获得奖学金的意义是什么”的探讨,进而引深了对“为人与为学”“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等事关学业与生活中几对关系把握的思考。通过与研三学生的云端相聚,也让在读学生更直观了解了学习心路、毕业选择等他们很关心的问题。
三是信心:共度时艰的正路分享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在老师心目中学生永远是孩子,如何让学生能多走出象牙塔,进而认识社会增进经验,自然也成为育人的重要使命。毫无疑问,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伟大时代,老师更要激励学生将个人所好与祖国发展大势同向同行。在组会过程中,一方面正能量解读,解读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一方面激发思索,要感知风景这边独好的抗疫“战果”与获得的从来未有之幸福感,当你们拥有了更多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承载着伟大的时代使命时,你们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吗?
张一,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副主任(分管系本科教学工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五四青年奖”获得者,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青岛市公共管理学会理事等。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面上项目1项;指导各级挑战杯项目分别斩获国家级三等奖1项,山东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等;多次荣获省、市、校级“三下乡”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中国海洋大学报》以“让教学更接地气”为题在第2106期中予以宣传报道。
吴宾老师:深入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将《决议》精神融入学生培养与学术研究之中
为了讲好中国治理故事,凝练中国公共政策特色,引导研究生爱党爱国,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吴宾教授,作为学院“时代先声”理论宣讲团的执行主任,不仅在2021年下半年赴青岛市城阳区棘洪滩街道以及学院中心学习组宣讲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而且将十九届六中全会融入到指导研究生培养之中,充分体现了导学思政育人功能。
一、宣讲导读分享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研究生学习组会上吴宾教授制作精美的课件,并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为题,宣讲、导读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每位研究生也分享了对《决议》的思考和理解。大家一致认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通篇融汇了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所进行的奋斗、牺牲和创造,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决议》必将对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到学术论文写作中。在深入学习《决议》基础上,吴宾教授与研究生邢其真共同撰写《政策学习研究的中国底色及热点演进:基于行动者的视角》学术论文。该文基于行动者视角,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政府及社会群体开展政策学习的动力、运作机制和效果的全貌,描摹政策学习研究的中国图景,展现了政策学习的中国底色。该文已在研究生组会上反复讨论5次,同学们不仅提升了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更增强了中国公共政策理论体系的理解,尤其是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对公共政策的深刻影响及其产生的制度优越性的理解。
三、将公共政策研究、中共党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究中国公共政策的历史文化传统。吴宾教授与研究生张丽霞合作撰写《古代政策试点何以推广?——以清代“摊丁入亩”为中心的考察》学术论文。该文以清代“摊丁入亩”政策为案例,探寻古代政策试点如何推广。论文延伸了政策试点研究的理论版图,展现了中国特色政策试点的历史传统。该文已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中国历史上的政策与治理》学术论坛,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图:2022年3月16日研究生组会。线上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讨论《政策学习研究的中国底色及热点演进》等学术论文。
吴宾,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教授。获2021年山东省优秀研究生论文指导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项,其他课题8项,参与课题20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在《公共管理学报》《公共行政评论》《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城市问题》《情报杂志》等CSSCI、北大核心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4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篇均下载350余次,总被引500余次,多次被国史网、国研网等网站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