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航天事业到现在走过了60多年。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史,就是自力更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坎坷历程。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在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下,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航天自主创新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1月10日,由中国海洋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和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百川讲坛”系列讲座在国管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荣幸地请到了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第九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张杰夫做题为“从载人航天谈起 ——中国航天历程的回顾”的主题报告。本次讲座由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书明教授主持,我院教师、研究生同学以及校外的军迷和“航天迷”到场聆听。
张杰夫高工从四大方面回顾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
一、坚定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意义
发展航天事业,将为经济建设、科学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提供充足动力;航天大国的航天工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比例,其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来众多就业岗位,同时还能直接创造巨大经济利益;截止到2017年,世界各国发射的航天器有近百分之七十具有军事目的,中国想在未来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更加坚定地发展航天事业。
二、我国载人航天从无到有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自此,中国航天事业翻开新篇章,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首发到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再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了不起的中国航天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三、我国航天事业是冲破重重封锁自主发展起来的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跟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技术方面几乎是空白,核心技术的研发主要由一些留学归国的专家重头开始;从“巴黎统筹”到“瓦森纳协定”,发达国家从未停止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中国航天事业就是在国际条件极为不利的条件下自主发展起来的。
四、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1992年9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实现了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是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的收官之战;神舟十一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为中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
这次讲座源于主讲人亲身经历,既有知识含量,还有十分精彩的励志故事。主讲人张杰夫,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第九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吉林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入伍,长期从事航天测控工作,先后在长春、青岛、纳米比亚航天测控站工作,参加完成导弹、卫星、飞船测控任务30余次,历任工程师、总工程师、参谋长、驻外站站长;原总装备部专业技术学术带头人,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全军优秀人才奖、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重要贡献奖获得者,曾受到胡锦涛主席的单独接见。
讲座现场:张杰夫高工主讲,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书明教授主持,我院教师、研究生以及校外的军迷和“航天迷”到场聆听。
同学们在课后与专家交流。
王甘雨文/胡琳图